大眾網記者 孫淑娟 東營報道
談起造紙行業,也許大家并不陌生。這個誕生于東漢的產物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蹉跎,如今依舊活躍在我們生活里的每個角落。在廣饒縣大王鎮,一家曾不足千噸的造紙“小作坊”卻被冠以了全國500強企業的美譽,承載千年造紙文化至今,看華泰紙廠如何實現蝶變。
木頭的華麗轉身 科技創新打造綠色造紙新模式
汩汩的白色紙漿緩緩流出,文化的傳承也在這股白色涓流中源遠流長、流而不息,科技的迭代也帶動了紙漿走向更高純度更高質量。
目前,綠色智能綜合一體化升級改造項目一期30萬噸化機漿項目已經建成并運行,70萬噸化學木漿項目預計2024年底建成投產。
化學木漿,意如其名。相比原來的紙漿生產線,今年5月投產的化學漿生產線體現了自動化、智能化的特點,擺脫了攪碎木材、反復煎熬、化學漂白等一系列人工復雜化的程序?!耙郧拔覀冊诩垵{蒸煮現場操作,看溫度、聽聲音,面朝機器背朝流水線?!惫ぷ魅藛T告訴記者,“老的紙漿生產線設備落后,自動化程度較低。70萬噸化學漿生產線操作簡潔,全自動化設備大大減輕了人力?!?/p>
跟上國家新舊動能轉換步伐,化解造紙原料供需矛盾。如今,樹木、樹枝也可以用作原料,如同丑小鴨變身白天鵝,小木片最終搖身一變成為白色細膩的紙漿,技改之后,新的產線助力產能、質量、穩定性大幅提升,設備的提質也必然帶來產品結構的騰籠換鳥。
技藝,終究是在精益求精中探索改進。在造紙行業能耗高,質量不穩定的大趨勢下,70萬噸化學紙漿以降低污染為目標,采用國際最先進的封閉式連續蒸煮篩選、全無氯漂白等一流工藝與設備、新型的漂白工藝、新型漂白的模式來加籌加碼,比起傳統常規的漂白工藝,新設備新工藝再次讓這條生產線實現質的飛躍。

“一張紙”背后的轉型“大文章”
華泰集團的發展史,就是一部技術創新變革的奮斗史。
“要轉型升級,朝著智能化、科技化發力,推動華泰由‘機械化’向‘智能化’邁進?!币恢币詠?,華泰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建華全力支持和引導企業轉型升級。如今的華泰,正穩步邁上從制造到智造的升級之路,同時實現減排提質的自我蛻變。
近年來,新興電子媒體對新聞紙沖擊巨大,華泰對部分新聞紙機進行了升級改造,達到了原料和產品的成功轉型,實現了高質量發展。
4月24日,記者在華泰集團生產車間看到,70萬噸銅版紙正在下線,在控制器的“指揮”下,行吊緩緩地將巨大的紙輥轉到運紙臺車上。他們抓住銅版紙需求加大的契機,研發推出了多款性價比高的銅版紙產品,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。
硬質紙張的家具化之路,更讓人贊嘆不已。在華泰集團產品陳列室里,可以承重300公斤的椅子竟然是紙做的。2021年10月份,華泰紙業“以紙代塑”高端伸性紙機項目正式投產,這個總投資6.5億元項目緊跟國家“限塑”政策,生產的全木漿伸性紙袋、高強伸性紙、復合紙等均可自然降解,可在糧食、食品、水泥、化工品等的包裝領域大批量代替塑料制品,減輕對生態環境和資源回收的壓力。
“以紙代塑”,僅僅是華泰集團發展之路上的一個片段,最新研發的堿木質素分離提純項目構建起“資源——產品——再生資源”的閉環式循環生態鏈;領先同行業研發并生產出品牌教材專用紙,產品將為全國2.8億學生換上新書……新發展格局下,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,華泰集團順勢而上,成功轉型升級,一次次改革創新的成功實踐,賦能華泰集團高質量發展。

創新中發展 勞模工匠驅使船舶駛向遠方
在生產車間,機器轟鳴聲撲面而來,工人在生產線前進行電腦操作,智能化設備便不停地運轉,壓、卷、切、貼標、包裝……所有工序有條不紊地進行著,大家搶抓時間進行采樣質檢,忙碌勁里升騰著新的希望。
而每一臺設備正常運轉的背后,與耕耘在各車間、各崗位上的“工匠”密不可分。
在華泰集團的發展史上,一位位“工匠”猶如矯健的水手驅動著船舶,駛向更廣闊的遠方。全國勞模李建華、電儀總工程師魏國華、科技研發劉燕韶、工藝技術周景蓬……在華泰,每一個人都在用實際行動踐行勞模精神,他們在平凡崗位默默成長、發光發熱,見證了華泰從小廠區走向行業龍頭的成長歷程。
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擔當,作為一名企業技術人員,我認為應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落腳點?!薄凹热贿x擇這一行,就得堅持到底,不能放棄。時代在變,奮斗的底色永遠不變!”……多年來,不論是扎根生產一線多年的普通生產工人,還是科研室里研發創新的科研人員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干一行愛一行、愛一行專一行的勞模精神,扎根廣饒這片熱土,潛心耕耘造紙行業。

在科技支撐下轉變、在永恒發展中創新、在互利共贏綠色發展中追求,華泰集團認真造好一張紙,“一張紙”也能“蝶變新生”,薄的是紙,厚的是存微之變的積累和迭代的技術更新,在薄與厚的對比平衡中華泰集團實現一次又一次的華麗轉身。